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(必修科目)试卷
化学a
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要求 1、本试卷包含单项选择题(第1题~第23题,23题,共69分)、非选择题(第24题~第28题,5题,共31分)共两部分。考生答题全部在答题卡上,答在本试卷上无效。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。考试结束后,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桌面,等待监考员收回。 2、答题前,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、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.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。 3、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右上角所粘贴条形码上的姓名、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。 4、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。如需改动,请用橡皮擦干净后,再选涂其它答案。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.5毫米签字笔定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,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。 |
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:1 C:12 O:16 Na:23 Zn:65
一、单项选择题: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(本大题17题,每题3分,共51分)。
1.科学家目前正在求证一种公由四个中子组成和微粒,这种微粒称为“四中子”。下列关于该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( )
A.呈电中性 B.带四个单位负电荷 C.带四个单位正电荷 D.质量数为2
2.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( )
A.氯化钾 B.二氧化碳 C.碳酸钠 D.乙烷
3.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( )
A.O2 B.CO2 C.NH3 D.SO2
4.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变红,说明该溶液中存在( )
A.NO3- B.Fe3+ C.SO42- D.Mg2+
5.常温下,铁与下列酸溶液作用产生H2的是( )
A.浓硫酸 B.稀硫酸 C.浓硝酸 D.稀硝酸
6.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( )
A.CO燃烧是放热反应 B.H2SO4与NaOH反应是放热反应
C.CaO与H2O反应是吸热反应 D.CaCO3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
7.下列化学反应中,为氧化剂的是( )
B.C + 2H2SO4 (浓)==== CO2↑+2SO2↑+2 H2O
C.BaCl2 + H2SO4 ====BaSO4 ↓+2HCl
D.CuO + H2SO4 ==== CuSO4 + H2O
8.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是( )
A.H+、Na+ 、OH- B.Na+ 、NO3-、Cl-
C.K+、H+、HCO3- D.Ca2+、SO42-、CO32-
9.下列关于苯的说法中,正确的是( )
A.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较多的黑烟 B.分子中含有三个C-C键和三个C=C键
C.分子中C、H元素的质量比为6:1 D.通入氢气即可发生加成反应
10.下列电离方程式中,正确的是( )
A.H2SO4 ==== H2+ + SO42- B.Ba(OH)2====Ba2++ OH-
C.NaNO3==== Na+ + NO3- D.HClO==== H+ + Cl- +O2-
11.下列物质可用来鉴别乙酸溶液和乙醇的是( )
A.稀盐酸 B.水 C.氯化钠溶液 D.碳酸钠溶液
12.下列离子方程式中,错误的是( )
A.钠与水反应:Na + H2O====Na+ +OH- +H2↑
B.盐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H+ + OH- ===H2O
C.铁与稀硫酸反应:Fe + 2H+ ===Fe2+ + H2↑
D.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:Ag+ + Cl- ===AgCl↓
13.下列叙述正确的是( )
A.硝酸具有氧化性 B.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
C.次氯酸是一种强酸 D.钠的火焰为浅紫色
14.下列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( )
A.SO2 B.H2O C.NaCl D.HCl
A.试管 B.烧瓶 C.烧杯 D.量筒
16.右图为铜锌原电池示意图,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( )
A.锌片逐渐溶解
B.烧杯中溶液逐渐呈蓝色
C.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
D.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
17.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( )
A.升高温度 B.降低温度 C.提高反应物浓度 D.使用合适的催化剂.
二、单项选择题: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个选项符合是要求的(本大题包括“A.化学与生活”和“B.有机化学基础”两个模块各6题,每题3分,每个模块18分。每位考生只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作答,并填涂答题卡“填涂说明2”中对应的方框)。
A.化学与生活
18.下列元素中属于人体生命活动必需微量元素的是( )
A.H B.O C.Fe D.Na
19.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天然纤维素的是( )
A.聚乙烯 B.尼龙 C.棉花 D.涤纶
A.危险垃圾 B.可回收物 C.有害垃圾 D.其它垃圾
21.下列离子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的是( )
A.Cl- B.Cr3+ C.Hg2+ D.Pb2+
22.下列关于糖类、蛋白质、油脂和纤维素的说法,正确的是( )
A.它们的组成中都含有C、H、O、N等元素
B.在一定条件下,它们都能发生消解反应
C.人体需要的二十多种氨基酸,都可以通过人体自身合成
D.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脂,是一种高热量营养素
23.
B.有机化学基础
18.下列原子或原子团中,不属于官能团的是
A.—OH B.—CHO C.—H D.—COOH
19.在核磁共振氢谱图(1H核磁共振氢谱图)中,只有一个吸收峰的物质是( )
A.CH3CH2OH B.CH3CH2CH3 C.CH4 D.CH2=CH—CH3
20.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( )
A.纤维素 B.聚乙烯 C.肥皂 D.淀粉
21.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H2的有机物是( )
A.CH3CH2OH B.CH3CH2Br C.C6H6 D.CH3COOCH2CH3
22.下列说法正确的是
A.二氯甲烷有两种同分民构体
B.苯和苯的同系物均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
C.酸与醇发生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
D.一定条件下溴乙烷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
23.
三、本大题包括2题,共10分。每题分为A题和B题,每位考生只可选做一题。选学《化学与生活》模块的考生答A题,选做《有机化学基础》模块的考生答B题。
24.(5分)
A.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是
B.某化学兴趣小组从有机废液中(主要含甲苯、二甲苯、苯酚)提取苯酚的流程图如下:
请填写下列空白:
(1) A的化学式是 。
(2) 振荡的目的是 。
(3) 分液操作需用的玻璃仪器有 。
(4)写出水层中有关物质与A气体反应生成苯酚的化学方程式: 。
A.(1)如右图所示,铁处于I、II、III三种不同的环境中,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(填序号) 。
(2)氟氯代烷是一种能破坏臭氧层的物质。在大气平流层中,氟氯代烷受紫外线的照射分解出氯原子,氯原子,氯原子参与下列有关反应:
上述反应的总反应式是 ,少量氟氯代烷能破坏大量臭氧层的原因是 。
B.A、B、C、D均为常见的有机物,在一定条件下,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:
其中M(C)>M(B)>M(A)(M表示摩尔质量)。请根据上图回答:
(1)不溶于水的物质是(填字母) 。
(2)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(填名称) 。
(3)属于还原反应的是(填序号) 。
(4)写出D与水反应生成B和C的化学方程式(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):
。
四、本大题3题,共21分。
26.(5分)某同学用10mol/L的浓盐酸配制250mL 1 mol/L的稀盐酸,并进行有关实验。请回答下列问题:
(1)需要量取浓盐酸 mL。
(2)配制该稀盐酸时使用的仪器量简、烧杯、玻璃棒外,还必须用到的仪器有 、
等。
(3)取所配制的稀盐酸100mL与一定质量的锌充分反应,锌全部溶解后,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.896L,则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 g;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仍为100mL,则反应后溶液中H+睥物质的量浓度为 。
27.(6分)下图中A~J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,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。其中,A、D为金属单质。(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及其他产物已略去)
请回答以下问题:
(1)B是 ,H是 。(填化学式)
(2)写出J与D反应转化为G的离子方程式:
(3)A在常温下也可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F,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:
28.(10分)某学校化学科研小组文献资料上获得如下信息:NaHCO3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缓慢分解成Na2CO3、H2O和CO2。为了验证这一信息,该科研小组将一瓶在潮湿空气中久置的NaHCO3的样品混合均匀后,进行如下实验:
(1)在一个质量为ag的蒸发皿中加入一些样品,称得总质量为bg。用酒精灯对其充分加热,冷却后称得其总质量为c g。残留在蒸发皿中的固体是(填化学式) 。
(2)另称取相同质量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,实验装置如历图所示。为了保证实验成功,所选用针简的最大刻度值应大于或等于 (mL)。(设实验在标准状况下进行)
他们依据的原理是 。根据相似原理,请完成下列算式:
2x+y= 由上述两算式,该科研小组通过计算,得出了样品中Na2CO3、NaHCO3的质量分数。
参 考 答 案
1.A 2.D 3.C 4.B 5.B 6.C 7.B 8.B 9.A 10.C 11.D
12.A 13.A 14.C 15.D 16.A 17.B
化学与生活
18.C 19.C 20.B 21.A 22.D 23.D
24.C6H8O6 抗坏血酸 酸性蓝色褪去 还原性
25.(1)Ⅰ>Ⅲ>Ⅱ
(2)2O3→3O2 少量氟氯代烷做催化剂
26.(1) 25mL (2)容量瓶 胶头滴管 (3)2.6g 0.2mol/L
27.(1)Fe2O3 Fe(OH)2(2)2Fe3++Fe=3Fe2+(3)2Al+2NaOH+2H2O=2NaAlO2+3H2↑
28.(1)Na2CO3(2)(800b—800a)/3 (3)C原子守恒(4)(c—a)g/53g.mol-1